聚焦智能座舱,振华助力大尺寸光学玻璃量产加速度

文章作者:振华真空
阅读:3
发布时间:2025-05-20
返回上一级

近年来,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高速发展,车载玻璃的角色正经历一次深刻重构。从过去简单的物理隔断与视觉窗口,演变为信息交互的核心载体——中控屏、智能后视镜、AR-HUD、触控面板等光学功能玻璃,正成为智能座舱体验的“新中枢”。


尤其是“大屏化”趋势,其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,正推动整车显示系统向更高集成度和视觉延展性方向演化。根据盖世汽车网数据显示,2024年市场仍以10-15英寸为主流(占比提升至67%),但大尺寸屏幕正快速渗透市场,15英寸以上中控屏占比跃升至19%,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,增速显著。


但玻璃尺寸变大,智能功能叠加,也随之带来了新的技术瓶颈,特别是在光学玻璃镀膜环节,产业面临三大突出痛点:


一、镀膜尺寸瓶颈凸显

传统中小尺寸镀膜设备最多支持500mm~800mm玻璃加工,难以满足如今“横跨仪表台”的超宽一体化屏幕需求。玻璃面板越大,均匀镀膜的难度就呈几何级数上升,传统设备容易出现边缘发黑、光学性能不一致等问题。


二、产线节拍与自动化能力不匹配

当前整车企业对大屏中控/后视镜等部件的量产需求越来越高,但许多镀膜设备仍以手动上下片、分段式生产为主,生产节拍难以匹配主机厂整车节奏。


三、膜层性能难以兼顾功能叠加

智能座舱玻璃在外观、光学、触感、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性能要求不断提升,叠加功能趋势明显。这对膜层结构提出更高设计与制程挑战,尤其是在保持外观一致性、光学均匀性与机械强度的同时,实现多种性能集成,往往导致膜层厚度控制困难、工艺窗口变窄、重复性波动大,进而影响整线良率与产线稳定性。如何在复杂膜系组合下实现量产级别的稳定输出,已成为设备与工艺的核心考验。


应对挑战,振华推出大平面光学镀膜生产线

为应对车载玻璃“大尺寸化、高功能化、快交付”的制造挑战,振华真空推出大平面光学镀膜生产线,面向智能汽车前装市场,覆盖中控屏、CMS智能后视镜、触控盖板、摄像头镜片等关键玻璃部件的批量生产需求。


17452172571413652.jpg


该设备在结构设计、工艺性能、自动化集成与量产效率等方面实现系统级升级,具备以下核心技术优势:


核心优势一:支持1600mmx630mm超大玻璃量产

打破传统尺寸限制,支持1600mmx630mm超大玻璃量产,满足未来主流智能座舱方案所需。同时也为智能后视镜、车载全景触控等新应用提供硬件支撑。


核心优势二:节拍50S,高度自动化兼容性

生产节拍达50秒/片,可对接机械臂、智能上下料系统,实现真正的全流程自动化接入。大幅提升产线效率与智能化水平,匹配汽车部件制造商的规模化供货需求。


核心优势三:14层精密光学膜叠加,重复性优异

支持多种功能膜层的高精度叠加工艺,膜层最多可达14层,并具备极高的膜厚控制精度与重复性。


聚焦未来:大屏化趋势正推动光学玻璃制造迈向新阶段

随着激光雷达、HUD、AI视觉识别等智能化配置的进一步融合,车载玻璃不再只是信息的“显示终端”,更是多传感器融合的“交互界面”。在这一趋势下,光学玻璃的性能、尺寸、功能集成程度都将不断上探。


振华真空的大平面光学镀膜生产线,不仅是对当前“大尺寸化”趋势的积极响应,更为未来更复杂功能、更高质量要求的座舱玻璃做好了准备。凭借二十余年光学镀膜设备研发制造经验,振华将持续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。


结语:

从“大屏化”到“智能一体化”,车载玻璃的革新之路仍在继续。在这场制造升级的竞赛中,谁能在设备端率先完成技术跨越,谁就能为整个产业打开更高效、更稳定的光学品质通道。振华,用设备赋能未来座舱,让智能光学玻璃制造更进一步。


——本文由PVD设备厂家振华真空发布。

分享文章到: